
上杭中都泮糕
又是一年春节。一到春节,便会想起故乡上杭中都的泮糕。一个地方的特色风味小吃,往往会流行在周边几个地区。唯独中都泮糕,只局限在上都、中都、下都。出了此地界,便难觅踪影。
泮糕的由来尚无据可查。泮,中都方言中指酥松的意思,字典解释指考上秀才称入泮的意思。我倒希望是古时中都学子为考秀才、举人而制作的途中干粮,期盼一举高中而取的雅名,因为中都向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值得一提的是它用材的奇特:用一半粳米一半糯米制作而成。将之浸湿后碓成湿粉,拌以红糖,放饭甑蒸熟,便成为“湿泮糕”。湿泮糕也别有风味。
其实,制成湿泮糕,还仅是中都泮糕制作工序的一半。还需把它切成一块块饼干大小,排放在整个大铁锅壁上,以文火两面烘烤。这是最温馨的时刻。时序已是“入年界”,是只能讲好话的时段。在严寒的冬夜,人们窝在“灶下间”里,围着炉灶,就着融融暖气、阵阵香气,边烤泮糕边尝新,还边海阔天空畅谈,连空气也充满了年味。烤好了泮糕,需存放在一种叫“洋油箱”的专用容器里。“洋油桶”装泮糕,防潮防鼠防香气散失。这是长年的点心小吃,故有人的泮糕一直吃到第二年的冬天。
泮糕是中都人的主要年礼。人们用数层草纸,将泮糕包成长方形、两头略翘的小包,中间贴一长形红纸条,便成了年礼包,亲朋好友间互相馈送。
中都有个风俗:每到腊月廿八、九,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担泮糕”。在给娘家送年后,要把两“洋油箱”的泮糕,连同老母亲的思念和疼爱一起担回夫家;春节互相拜年时,摆出来的除另一自制的米埕、麻方外,就是大盘的泮糕,品尝的是中都人亲自劳作的一份朴实情意;孩童们整个春节期间,口袋里
离不开的也是泮糕,这是孩童们最惬意的时光。
记得母亲做的泮糕,粳糯米比例恰当,文火烤得恰到火候,所以又酥又甜又香。记得每每在严寒冬夜的被窝里,儿时的我常会撒娇似的说:“妈,我要吃泮糕!”于是母亲披衣下床,抓了几把泮糕,用草纸垫着,放到我枕边。我便缩进被窝,静静咀嚼着还带着母亲体温、又酥又香甜的泮糕,吃着吃着,便带着满嘴余香沉沉入睡……
我离开家乡参加工作了,还常会收到家乡托人带来的泮糕。吃着泮糕,就会想起那寒夜的母亲,想起家乡的亲朋,想起家乡那浓浓的年味,有时便会眼眶湿湿的。
进入老年,我更爱忆旧了。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中都泮糕。可是20多年了,望着家中或亲友厅中满桌的时兴美味糖果,却再也看不到中都泮糕了。是
啊,如今满街满店琳琅满目的各色糖果,谁还会付出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精力去自己制作泮糕呢?
可是,我还是多么希望其中能有一盘中都泮糕啊!因为它能带着儿时的记忆、母亲的温馨、故乡的年味、文化的内涵和中都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