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牌匾展示
牌匾是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印鉴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世俗心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产物,有“刻在木板上的史书”之称。匾额做成方形,高悬于门首,悬挂于正中,标示“正统,正宗,正气和正派”。起到树立典范和弘扬正气的作用,具有明确的表彰旌表意味,被视为一种公共文化资源,传播的是正能量。
孟子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客家地区重视门风家规的培养,不仅把家训家规写在族谱上,还刻在牌匾和楹联上时时教育子孙。客家人对门风家规的重视随处可见,像家族的宗祠厅堂就是一个教育子孙的场所,因此在陈列布局上就很讲规矩,对牌匾、楹联、一应家具的摆放都有很大的讲究,其中匾联是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之一。
厅堂上方的堂号匾,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本族人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堂号多取自各姓氏的发祥地郡名,随着各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除了“总堂号”还出现自立的“分堂号”,如《源活堂》匾,“源活”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姓后人引用朱熹的诗句用作自家的堂号,既有继承祖先遗风,也有勉励后人勤于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汲取源头活水,与时俱进之意。
正中的祖宗龛是教育子孙做人要中规中矩,不忘根本,对祖先要有敬畏之心。祖宗龛不仅供客家人各种节日的祭祀,凡有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仪式都要在祖宗龛和天地神面前完成,让祖先见证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反映了客家人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理念。
厅堂正中的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等楹联是沿用《朱子家训》对族人做人做事的教育和规范。“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孝是孝顺父母长辈,百善孝为先;弟通悌,是友爱兄弟,友善待人;忠是效忠国家;信是诚信为本;礼是以礼相待;义是正义正直;廉是廉洁自律;耻是知羞耻、有羞耻心。
“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耕田事稼穑、丰五谷以养家糊口,读书知礼达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从明清牌匾陈列馆的宗祠厅堂陈列的几方匾额和楹联上,可以看出客家地区的家风家训,大多是耕读传家、勤俭立业、修身齐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客家先祖在长期的生活中,将自身的理想、经验、感悟、处世哲学传承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对整个家族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乃至国家的兴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典的家风家训是教育客家子孙的标杆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