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当人们对于一人的才学或者行为表示赞赏或肯定并想委婉表达的时候,就会用“做也做得”的话语婉转表达。而此话,在我市东源县黄村镇漆树村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载,明末清初,在侨乡漆树坝有一个秀才名叫程甲,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志在成为有才学之人。程甲一生只考取了秀才,对于穷乡僻壤的漆树来说,虽然出过不少的举人、状元之才,但是作为一门房亲中,程甲却是为数不多的秀才,所以很受大家的尊敬。程甲为此沾沾自喜,越发感觉才识是很受用的,于是,他对自己的子侄要求亦甚严格,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可以光耀门楣。程甲虽然颇有才学,但是却有个偏见怎么也改不了,就是喜好追捧名人骚客。在他眼里名人骚客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而对于那些无名小辈总不相信其将来会成大器。
程甲有个侄儿名叫程浪,自幼天资聪明,只是性情散漫,华而欠实。虽然程甲耐心引导,奈何程浪年少,心性不定,喜爱玩乐,从不知道自控,所以从来都无心于叔叔的教诲。程甲见他如此顽劣,自己所教导的东西总是收效甚微,为此,他苦恼之余常骂道:“这浪小子若能成器,除非日出西边,江水倒流。”
日复一日,年逾一年,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懂事,程浪志气也不断增大,日里田间,他常常在干活之余独自思考着未来。他看着生他养他的家乡,虽然山清水秀,遍地是祖祖辈辈开垦休养生息的痕迹,但是同样的也是山陡石多,田少水缺,这样的环境很难有出息。想到这些,程浪开始思考着要寻找一条不同的出路。一次,他听到从外回来的伙伴说起他的亲戚来信叫他过南洋,去那边谋一条生路。程浪听后大喜,遂偷偷拉过伙伴们,几个人合计后,程浪勒紧裤带,一声不吭地背井离乡,跟随伙伴飘洋过海远走南洋。初初到达南洋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又无一技之长,一时之间,程浪尝到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吃尽苦头,也因此,阅历人间百态,穷富分差,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加明朗清晰的认识和目标。至此,程浪暗暗下定决心要大展宏图,争名创业,于是他不辞劳苦,不畏艰辛,日见勤勤奋奋干活,夜里孜孜不倦攻读学识。天长日久,时过境迁,如此苦苦奋斗多年后,他不但积攒了不少财富,学识也大有成就。
一年,家乡亲眷因山林归属的问题与外族引起了纠纷,程甲凭着秀才底子与房亲一起费尽笔墨据理力争,终因理由不够充分,文章欠彩致使官司节节失利。为此,他们专门写信到南洋告急。南洋宗亲闻及此事,随即召开同乡会共商对策,除捐款支持外,大家一致推举程浪执笔重拟状纸,程浪亦不推辞,迅速持笔疾书投寄回乡。
却说众乡亲收到程浪所拟的状纸,皆为书信中通达的文笔而大为惊奇,也因此为之大振,纷纷称官司大有希望。作为秀才的程甲看后更是赞不绝口,曰:“真乃举人才调,举人才调也!若非鸿门子弟断难撰出此类文章。”众人随声附和:“甲叔说的是,有此状纸,这场官司定赢无疑。”此时,程甲却心事重重,感慨之至:“吾族人众多,却欠此人才,实属可惜啊!”众人听罢“嗤”的一笑,说:“甲叔,此文就是你一直嫌弃的侄子程浪所拟啊。”程甲听后顿时愕然,许久才出声道:“什么?浪侄子……此文章的笔才分明是举人之才调,我浪侄天性散漫,从小不思进取,如今怎会有此才能?”众人笑道:“您老不相信,可以看状纸的署名。”程甲不敢相信地用手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凑到状纸前细细辨认,只见白纸黑字、字里行间,字迹刚劲有力,再看末端,那刚劲有力的署名赫然入目——执笔人程浪。程甲睁大眼睛,吃惊地说:“哎呀——真乃吾侄浪儿所写,没想到啊,真没想到!”程甲激动之余,再将状纸反复推敲了几遍,只见理据文采皆无懈可击,程甲此时态度一沉,口气一转,说:“唔,做也做得,做也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