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汀濯田水口大桥—“水口大桥”由陈丕显题字
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正是毛泽东笔下“红旗跃过汀江”的原地。1929年5月18日上午9时开始,这里军号阵阵,红旗猎猎,大刀和梭标闪着金光,歌声和着船工号子声在波涛中起伏。红四军在毛委员的带领下抢渡汀江,而后“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水口大桥位于濯田乡水口村,1929年红军“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渡口处。1985年10月动工兴建,1987年10月竣工,总造价23.4万元,桥长184.4米,宽7米,高12米,为2墩3孔石拱桥,每孔跨径40米,桥中护栏两旁的两块花岗岩石分别镶嵌毛泽东诗词《蒋桂战争》中“红旗跃过汀江”和陈丕显题字“水口大桥”,桥形壮观宏伟,是县内跨度最长的一座公路桥。
长汀,又名汀州,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也是闽西苏区的政治中心。当年,毛泽东为开辟和巩固中央苏区,曾先后七次到长汀开展革命活动,一代伟人的光辉足迹深深地印在汀江两岸。
红旗过汀江 闽西分田忙
1929年5月,蒋桂战争结束,盘踞龙岩的地方军阀陈国辉旅主力随漳州国民党新编第一师赴广东参加粤桂战争,闽南、闽西兵力空虚。中共闽西特委及时将闽南、闽西敌情的变化报告了在瑞金的毛泽东,建议红四军再度入闽,推动和扩大闽西的革命斗争。
5月18日,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再次入闽赤化闽西各县。
5月19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瑞金出发,进驻长汀濯田镇,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任支队政委的毕占云回忆说:“自从红军消灭了土军阀郭凤鸣之后,闽西人民都称红军是‘命根子’,是‘天兵神将’。因此……群众纷纷烧茶水、送干粮,青年人争先恐后参加红军。”毛泽东在濯田樟树下召开群众大会,亲自宣传发动群众。
水口村是汀江与濯田河的交汇处,时值雨季,江水猛涨,而尾追红军的赣敌李文彬部已和红军相隔不到一日之路程。红四军前委决定迅速过江,甩开敌人。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红军找到了9条木船,18个船工用了6个小时,全军3000余人顺利渡过了汀江,彻底甩开了赣敌的尾追,迅速挺进闽西腹地。
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红四军三打龙岩,突袭永定,解放上杭,基本扫清了闽西境内的反动残余。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发动群众,农民暴动和土地革命的烽火在闽西各地熊熊燃烧,基本实现了红四军首次入闽时制定的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附:1929年毛泽东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
《清平乐·蒋桂战争》
毛泽东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蒋桂战争》诗词注释与题解说明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句诗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朝教坊曲名。蒋桂战争: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一九二九年二至四月间为控制两湖而进行的战争。四月,桂系放弃武汉,败入广西。一枕黄梁: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讲一个叫卢生的,在旅店向一个道士叹述穷困不得志。道士就拿出一个枕头,说枕在上面就能使他“荣适如志”。卢生在梦中从婚到死,享尽荣华富贵。转了一圈人生,醒来一看,困顿依旧,旅店主人也仍然在蒸黄梁(小米饭)。汀江:流经福建长汀,上杭。金瓯:指国土。语出《南史·朱异传》,梁武帝曰,“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题解】一九二八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二九年五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五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游“红旗跃过汀江”水口大桥有感
时逢2006年春节长假,笔者有幸来到了“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的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沿汀江而下,站在“红旗跃过汀江”的长汀濯田水口,滔滔的汀江水,浩浩荡荡,波涛翻起滚滚细浪,像棉絮似白雪。江两岸是青山、田野、屋舍,好一派祥和升平的大好景象。“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
笔者所处的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正是毛泽东笔下“红旗跃过汀江”的原地。1929年5月18日上午9时开始,这里军号阵阵,红旗猎猎,大刀和梭标闪着金光,歌声和着船工号子声在波涛中起伏。红四军在毛委员的带领下抢渡汀江,而后“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在此采沙的船工告诉笔者,当年红军跃过汀江的木桥已经不在了,但是在距离原址一公里的地方,建了座新桥----水口大桥。沐浴着春天的温暖的阳光,笔者站在彩虹般飞架在汀江上的水口大桥,望着滚滚向前的汀江水,心里激起一种豪情,一种崇敬。追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感怀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汲取引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革命精神。
|